延平鄉簡介

(一)延平鄉簡介

1、沿革:本鄉屬山地鄉,日據時期隸屬於關山郡役所警察課理番系管理。大小各社設有警察派出所,一切施政教育衛生財經等均由警察人員一手包辦,光復初本鄉劃入鹿野鄉治理。迨至民國三十五年四月一日始設立本鄉當時鄉公所仍置於鹿野國校教室,至民國三十七年才遷回本鄉桃源村。

2、地勢面積:本鄉位於本縣西北部,距縣治二十四公里,東接東河鄉西以中央山脈為界連接高雄屏東兩縣,南鄰卑南鄉,北連鹿野鄉及海端鄉。全鄉轄有桃源、紅葉、永康、武陵、鷥山等五村。鸞山村位於海岸山脈之西,桃源、紅葉、永康、武陵四村位於中央山脈之東。西北概屬高山,東南多屬平原,東北鹿寮溪經卑南大溪入太平洋,氣候屬亞熱帶,全鄉總面積為四五五.九平方公里。

3、人口分佈:本鄉居民大部份為布農族原住民,少數為平地原住民及漢人。

4、農林產物:本鄉居民大都以農為業,主要產物有水稻、熱帶水蜜桃、梅、李及鳳梨等。水田面積80.2公頃,旱田面積1407.29公頃,造林面積為1571.47公頃。主要造林有櫸木、樟樹、光臘樹、楓香等。

5、機關學校:延平鄉公所、代表會、衛生所、警察分駐所及二所派出所、消防分隊、戶政事務所、國民中學一所、國民小學四所。

6、社會宗教:本鄉山地社會組織,日據時代為統轄之便利,將散居之幾個部落集中為社。光復後將社之制度取消改設為村,地方幹部則由選舉產生。宗教方面,以信仰基督教、天主教者居多,亦有部份信仰佛教者。

(二)各村介紹:

1、桃源村:布農語:巴喜告 pa si kau

pa-si-kau為卑南族語,為”竹林”之意,由於布農族未搬遷到本村前早有卑南族及漢族在此地開墾耕作,日人便於遷村計畫也把原居住者安置於鹿野、龍田、初鹿一帶。桃源村是有三個部落所組成,一為本部落,二為鹿鳴部落,三為下里部落。

2、紅葉村:布農語:瓦崗南va ka gan

古早古早以前,有一個台東縣偏遠的小鄉村,叫做"紅葉村",村裡頭有一條小溪流,叫做"紅葉溪",小溪的上游有一所山地部落小學,叫做"紅葉國小",這裡有一群布農族小朋友,組成了一支少棒隊,叫做"紅葉少棒隊",就在1968年8月,這支原本默默無名的少棒隊從這裡出發,竟然以兩戰全勝的戰績擊敗了日本少棒冠軍的代表隊,激起全國同胞滿腔澎湃的愛國熱情,棒球比賽一夕之間成了全民愛國運動!從此使得台灣各地都掀起了一股"紅葉旋風"!

3、永康村:喜儂頌si nun sung

為本鄉最小之村落,位於鹿野高台茶葉區之附近,現在所居住之地區為民國57年艾琳颱風帶來土石流將舊部落房舍、道路沖毀,村民無法居住,經政府統一遷移至現今居住地,興建房屋及公共設施、開闢道路,供村民居住,為農村社區。

4、武陵村:布谷拉夫:buk la vu

武陵原名Buk-Zav,在布農族的中是『平 原』的意思,顧名思義,武陵村即是位於山腳下的一 塊平坦地,武陵是布農族聚落中,唯一居住在平地者 。三百年前,逐漸往南移動,大抵以今日紅葉村鐵樹 保護區山區為主要居留地。後因狩獵及開墾發現武陵是一塊適宜種小米的富庶地,而吸引族人的前來。日本治華時期,採行集團移住政策,將霧鹿和內本鹿部分族人,強遷居,而形成今日之集居式聚落。村落裡 可將勢力分為數支,即余姓、邱 姓、王姓、江姓、 胡姓及黃姓等人家。

5、鸞山村:布農語:沙拉沙 sa za sa

鸞山部落居民原居住於中央山脈偏南端的朝日、壽豐、楓三個聚落,統稱為內本鹿(現在紅葉村西行山區與屏東縣接鄰處),於民國廿四年日本為便於統治,勒令下山至原地名雷公火的鸞山村落(原先日本人安排遷到現今龍田la-pa-la-pa、及現在的初鹿牧場一帶,但因該處芒草叢生不適火耕又無好獵場而與日人協調後才遷至鸞山來)。
當時本地早有漢族、阿美族、卑南族人耕作,為便於布農族遷入而將他們安置於和平、初鹿、山里一帶。